半月板病变——MRI检查优势 关节检查:以X线为基础,MRI可提供较好的组织对比,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一、MRI检查的优势 可提供多序列、多参数及多方位对比成像,对骨与软组织的病变及精细解剖结构显示较好。 膝关节1.5TMRI常规扫描序列及参数: Sag:TSET1WITRmsTE10ms TSEPDWfsTRmsTE32ms Tra:TSEPDWfsTR3msTE32ms Cor:TSEPDWfsTRmsTE32ms 常见组织的信号特点,有利于组织定性 T1WI+PDW脂肪抑制可准确判断T1WI上高信号区是否为脂肪组织 T2WI/PDW+脂肪抑制突出富水病变(高信号) 任意方位扫描有助于全面评价:完整显示髌上囊滑膜病变情况 二、半月板结构 半月板为胫骨与股骨关节面之间的两片纤维软骨结构,前后两端借韧带附着于胫骨的髁间隆突。外侧半月板(LM)较小而厚,近“O”字形,宽度较均匀;内侧半月板(MM)较大,呈“C”字形,前窄后宽,周缘附着于关节囊且与内侧副韧带紧密相连。半月板周缘厚,内缘变薄,下面平坦,上面凹陷,切面呈楔形。按照“1/3规则”,将半月板分为前角、体部、后角。 MRI矢状位形态:领结状(经体部)或锐利三角形(经前后角);信号:各序列均为低信号。 MRI冠状位形态:锐利三角形(经体部)或领结状(经前后角);信号:各序列均为低信号。 MR测量值 宽度:LM:前角、体部、后角基本等宽 MM:后角体部前角 高度:3-6mm;前后角高度差、内外侧高度差2mm。 半月板撕裂 半月板撕裂的主要病因是外伤和退变,外伤性好发于年轻、爱好体育运动的人群,退变型与骨关节病密切相关,多见于老年人,常双膝关节同时发病。 1、定性诊断——只要出现下列之一,即可诊断半月板撕裂 信号异常:半月板内出现3级高信号 形态异常:丧失正常的领结状或三角形形态、或半月板各部大小明显异常 2、半月板信号分级 Grade0:正常 Grade1:内部球形高信号,未达关节面 Grade2:内部线形高信号,未达关节面,可达关节囊缘 Grade3:内部高信号达到上、下关节面或游离缘 半月板内出现3级高信号提示有撕裂,此3级信号必须确切,最好在连续两层上都能显示。3级信号的判定以短TE序列为准(TSET1WI、TSEPDW、T2*WI,以TSEPDWfs最常用)。在成人半月板内出现1或2级信号提示退变(粘液变性),如果是儿童或青少年出现1或2级信号则多为正常(血管尚未完全退化、半月板内的联络纤维)。 在本该表现为正常领结状或三角形的MR层面上,若出现领结中断、领结异常变小或消失、领结轮廓不整、三角形形态或大小异常、三角形消失表明有撕裂。 领结中断 领结变小、轮廓不整 领结异常:前角或后角撕裂 从左至右依次为:三角形尖端变钝、异常变小、三角形消失、局限性凹陷 半月板各部比例异常亦提示有撕裂:半月板后角明显小于前角、外侧半月板前角高度6mm,内外侧半月板体部明显不等宽或不等高(2mm)。 后角撕裂块移向前角:前角大、后角小 内侧半月板桶柄状撕裂 3、撕裂分型 包括水平撕裂、纵向撕裂(包括桶柄状撕裂)、斜行撕裂、放射状撕裂、垂直瓣状撕裂、水平瓣状撕裂、根部撕裂、外周边缘撕裂、半月板-关节囊撕裂、混合性撕裂、半月板磨损破坏等。 纵向垂直撕裂 水平撕裂 斜行撕裂 桶柄样撕裂 放射状撕裂 半月板翻转 后角根部撕裂 半月板磨损破坏 混合性撕裂 外周边缘撕裂 半月板-关节囊撕裂 MRI诊断半月板撕裂的准确性较高,偶尔会因某些因素或现象的干扰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①假阳性 解剖学因素:横韧带、板股韧带、腘肌腱、半月板隐窝、LM前角和ACL的连接纤维、半月板内的联络纤维、外侧膝下动脉 异常病理状态:粘液变性、半月板小骨、钙质沉积 MR成像伪影:截断伪影、部分容积效应、磨角效应 横韧带:连接两个半月板前角 板股韧带:起自外侧半月板后角,止于股骨內髁,分为 板股后韧带(Wrisberg) 板股前韧带(Humphery) 腘肌腱:起自股骨外侧髁,走行于关节囊内,于外侧半月板后角后方出腘肌裂孔,转向膝后部。 LM前角斑点状高信号:LM前角与ACL具有相连的纤维导致 ②假阴性 小的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游离缘撕裂、MM后角边缘区纵裂、半月板关节囊分离。 半月板脱出 MR冠状位测量半月板体部边缘与胫骨平台软骨边缘间的距离,MM3mm、LM1mm。半月板脱出见于骨关节病、重度半月板退变、各种类型半月板撕裂,以半月板根部撕裂最多见。 半月板囊肿 半月板囊肿分为半月板内囊肿、半月板旁囊肿,后者相对多见,表现为紧邻半月板关节囊面的囊性肿物。多与半月板撕裂(层裂或含层裂的混合型撕裂)并存,撕裂与囊肿直接相通,见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少部分半月板囊肿与退变并存,多见于老年人。MR表现为半月板旁或半月板内的单纯囊性液体影,边界清晰,囊内可合并出血或粘液变。 从左至右依次为:半月板内囊肿、半月板内合并旁囊肿、半月板旁囊肿 盘状半月板 盘状半月板又称盘状软骨,是指半月板的形态异常,较正常半月板宽大而厚,尤其是在体部呈盘状因而得名,是一种先天变异,以LM多见。盘状半月板体积大,受力面积相应增大,很容易受损撕裂。 1、分型 按照胫骨平台覆盖的程度和后方半月板胫骨附着部是否正常,将盘状半月板分为三型:完全型、不完全型、Wrisberg韧带型。前两型常见,呈盘状,半月板的后部附着正常;Wris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通常大小和形状接近正常,除了Wrisberg韧带外,无后部附着。 2、诊断标准: 异常增宽:体部宽度≥15mm(正常约10mm) MR矢状位:层厚4mm时,领结状半月板≥4层 MR冠状位:半月板体部宽度≥15mm 异常增厚:MR矢状位:后角与前角最大高度差≥2mm MR冠状位:外周缘高于对侧≥2mm 完全型 不完全型 不完全型(后角肥大) 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的诊断标准类似非盘状(3级信号或形态异常) 层裂最多见,桶柄状撕裂也较多;范围较广的2级信号也提示半月板内撕裂 内侧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 作者 刘艳玲 编辑 小雪球 责任编辑 彭龙 插图来源 作者提供 题图来源 站酷海洛 投稿转载 penglong_medical hotmail.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naw.com/kjsczl/118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