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短道速滑、雪车、冰球...... 这是一场设置了7个大项、15个分项和个小项的年冬奥会比赛,是一场速度与拼搏的演绎,也是一次医者仁心的生动诠释。 医疗卫生保障对于赛事成功举办至关重要。作为唯一承担过年夏季奥运会和年冬季奥运会主体育场馆医院,就如何守护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医院冬奥会医疗保障团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主要来自急诊科、骨科、外科、心脏科、神内科等科室 “冬奥会的每一个场馆都会有医疗团队提供医疗保障,同时设有一位医疗官负责整个团队的工作。”本次冬奥会开幕式主场馆国家体育场医疗官、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凌兰介绍,作为国家卫健委直属单位,医院将承担国家体育场主场馆、延庆高山滑雪场以及兴奋剂检测三项任务。 医院如何选拔人员呢?“从骨科、外科、心脏科、神经内科等科室挑选骨干医护人员,通过6小时以上的急救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冬奥医疗志愿者。”凌兰介绍,医院接到这项任务后,经过组织与对接,目前32名冬奥医疗志愿者全部进场,医疗站点部署完毕,正在开展现阶段的演练任务。 据医院创伤骨科主任陈瀛介绍,创伤骨科是骨科的一个分支,主要诊治因为外伤引起的一些骨折或韧带损伤。对于一些运动损伤,主要采取微创治疗。同时,他也提醒,公众对冰雪运动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一定要有安全的概念,做好热身,穿戴装备,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随时调整。 医院的窗口,也是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前哨阵地。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介绍,我国每年超过1.6亿的急诊人次,平均每9个人一年中会看一次急诊。因此,重大活动医疗保障中,急诊就尤为重要。医院是国内医院之一,这次选派精兵强将参加,各个科室同时做好后援工作。 重症病人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重症大夫的身影。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段军则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5年前的冬天,一名日本籍滑雪运动员在张家口训练时受伤,有多发骨折、气胸,病情危重,通过直升机仅耗时1小时就转运到医院,经过精心治疗,这位运动员很快康复出院。“期待在冬奥赛场能看到他矫健的身影。” 冰雪赛事对诊疗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冰雪运动是一项相对比较危险的运动,容易跌倒,引起骨折、脱位、肌腱,以及半月板损伤、关节劳损,甚至出现一些高危的心脑血管或者胸腹联合伤和冻伤的可能性。 “例如高山滑雪项目,比赛时运动员的最高速度约千米/小时。历年奥运会的统计显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受伤的比例是15%—30%,其中重伤超过1‰。”本次冬奥会高山滑雪赛场医疗保障、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锐介绍,因此,每一位高山滑雪医生面临的挑战不仅是要在坡度70%左右的高山专业赛道上熟练滑行,也要拥有高超的救治技术。” “国际雪联有要求,在4分钟之内,高山滑雪医生必须背负10公斤的急救包到达出事点。”李锐介绍,到达地点后,还需要在后续运动员过去后才能进入出事点,所以真正可用的时间远不足4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还要第一时间判断出病人的意识、呼吸、脉搏是不是有问题。李锐解释,如果意识不清,要考虑到是否排除颈椎损伤,要戴好颈托;如果呼吸循环不稳定,还要考虑是不是要做气管插管,甚至在雪道上做心脏复苏。同时还要呼叫救援,决定是直升机转运,还是采用其他方式转运。 “这些都要在30秒之内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在15分钟内包扎、处理、转运,医院内是没法想象的。”李锐感慨。 为了争分夺秒,保证救援速度。一旦遇到危重病人需要转运,特殊情况下就需要经直升飞机转运。“大家别小看转运前的评估,实际上在整个航空医疗救援里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段军表示。 为什么这么说?段军介绍,在直升机里,一旦病人发生病情变化,能借助的只有医护经验和床旁超声。所以,转运前的评估特别关键,评估到位了,准备就会到位。如果评估不到位,一旦需要做气管插管或者心肺复苏时,就无法进行及时救治。其次,需要评估转运的方式,比如是带着气管插管转运,还是上ECMO后再转运?这些评估将直接影响伤员的治疗效果。 直升飞机、床旁超声、ECMO、3D立体模型等“神器”作技术支撑 在大众眼中,可能认为航空医疗救援挺简单的,叫“飞机过去,把病人接过来”,其实航空医疗救援流程很复杂。“如果转运前评估到位,由申请航路,然后确医院和科室,经专业的转院团队携带转运设备,到伤员所在地对其进行转运。”段军介绍。 截至年1月,医院共完成国内外80多例航空医疗转运。“我也相信,随着国家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航空医疗救援将会发挥越来越好的作用。 在整个冬奥会医疗保障现场,诸如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血滤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都是必备的“神器”,段军介绍,比如被视为生命支持的“终极武器”ECMO,还有现在被认为是重症医学科医生“第三只眼睛”的床旁超声等。 在这次的医疗保障中,科技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场地,大约25万平方米的鸟巢,不仅空间大而且还是一个环形多层结构,进出很难找到方位。当现场有救援发生的时候,怎么能精准到达救治地点? “向科技求助,让高科技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鸟巢的3D立体模型,在这个模型上体现出所有医疗元素,包括医疗站站点,每个站点配备的人员,站点的面积,它能覆盖到多大的面积,所对应的客户人群是什么,有哪些区域是不便于进入的。”凌兰介绍,作为指挥者,凭着这张3D地图,就可以总揽全局,指挥的时候也会更加清晰,这是医院执行医疗保障任务的一个亮点。(照片由医院提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金振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naw.com/kjscyf/156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