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状半月板又称盘状软骨,是膝关节半月板的一种异常表现,因半月板的宽度和高度异常增大呈盘状而得名。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有较大争论。 据相关文献报道我国盘状半月板的发生率高于国外,达到3%~5%。盘状半月板较正常半月板容易发生损伤,国外文献报道,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的发生率为38%~88%,国内报道的发生率竟高达到92.3%。 半月板由纤维软骨组成。上面微凹,与股骨内外髁相适应;下面平坦,与胫骨平台关节面相接。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略呈「O」形,前后角距离近。盘状半月板多发生于外侧半月板。 根据Watanabes分型:1.完全型盘状半月板的游离缘延伸至髁间窝;2.不完全型盘状半月板的游离缘未达到髁间窝;3.Wrisberg型为半月板形态正常,但后方关节囊附着处缺失(缺乏后方半月板胫骨韧带),或缺少外侧胫骨平台的覆盖。内侧半月板不存在Wrisberg型。 完全性盘状半月板 不完全性盘状半月板 形成机制 机制不明,目前主要由先天异常和后天获得两种学说。Smillie认为半月板在胚胎早期均呈完整的盘状,在后期,该盘中央因股骨髁压迫而逐渐吸收,形成楔形或新月形。如果某些原因导致吸收提前终止,半月板会停留在不同发育阶段,形成盘状。但是Kaplan指出在人类胚胎发育的任何阶段及对比解剖学上都未发现盘状软骨结构,盘状半月板中央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和增生的纤维软骨组织,考虑反复的增生改变形成盘状。 盘状半月板的特点 半月板外侧三分之一的血管较丰富,而中间三分之一仅有很少的毛细血管,内侧为无血区。盘状半月板比正常半月板大,中间血供更为不足,自然更容易受到损伤。而且,正常半月板具有卷曲、收缩的变形能力,在膝关节屈伸活动过程中,可适应性微动,而盘状半月板中间肥厚的部分缺乏韧带的制导,无法随股骨髁的运动而相应形变,导致应力集中、滑液敷布不均,从而诱发关节内损伤。同时,外侧盘状半月板往往合并有膝关节骨性及肌肉、韧带等处的异常改变,更易诱导盘状半月板出现问题。另外,从组织学的角度来讲,盘状半月板失去了正常半月板所具有的径向和环形纤维的规则排列,更没有纵向排列的纤维,其纤维排列杂乱无序,同时内部有许多均质的胶原结构,这些导致它不能很好地完成负荷的传递和转化,更易在承受负荷时,尤其在膝关节运动不协调时突然撕裂。可以使用月板镇痛贴。而随着年龄的增大,膝关节的老化,也将诱使盘状半月板患者更易发生半月板损伤。 诊断 盘状半月板患者,未受伤前,多与常人无异,少数可在屈膝等活动时发现膝关节有弹响和运动时疼痛,症状多出现在青少年时期和儿童期,无明显外伤史。多数患者是在膝关节受伤拍片时发现的。X平片常表现不明显,比如外侧盘状半月板者查X平片,可发现膝关节外侧间隙增宽、腓骨高位及胫骨前棘发育不良等,但这些均不能作为确诊依据。诊断的金标准是关节镜检查所见,而且关节镜下可以直接手术将损伤的盘状半月板切除。但关节镜也是有创的,作为诊断,临床一般用骨科查体配合MRI检查。半月板的骨科查体常用过伸过屈试验和旋转挤压试验(麦氏征),前者确定半月板损伤是在前角还是后角,后者可具体查出半月板损伤的部分。现在临床最常用的还是MRI诊断,其诊断标准就是:矢状面上以5mm层厚扫描,有3个或3个以上层面半月板前后角相连形成“领结”样改变;冠状面上半月板体部最窄处的宽度大于15mm或者超过胫骨内(外)侧平台关节面的一半以上。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对于盘状半月板的诊断,传统X线平片对其诊断率很低,主要依靠如股骨外髁变扁平、膝关节外侧间隙增宽、腓骨头高位等间接表现来诊断。 同一个患者双侧膝关节,可见双膝关节外侧间隙增宽 2.MRI表现 (1)矢状面显示层厚4~5mm的扫描序列连续3层及以上层面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 (2)冠状面上半月板游离缘在中1/3处显著延长或延伸至髁间窝; (3)半月板增厚,约比对侧厚2mm。 较为典型的盘状半月板案例 病例 女性,20岁,左膝关节疼痛。行左膝关节MRI检查结果如下。冠状位T1WI。冠状面像上盘状半月板中部宽度显著增宽,与同侧胫骨关节面宽度的比率(板/胫比率)超过50%矢状位FS-T2WI。连续5个层面显示半月板前后角相连 治疗 盘状半月板未损伤前,一般不主张手术切除。在出现损伤后,则切除损伤区及多余区时,一般宜适当地保留半月板边沿,以免膝关节上下软骨直接接触,更早地引起关节退变。有的患者在切除盘状半月板及损伤区保留边沿区后,能慢慢恢复成正常形状半月板,仍能完全正常运动。 手术前后,为保关节的稳定性,患者宜加强股四头肌锻练。 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 骨二科关节镜运动医学团队着力与以过硬的技术、优良的服务为核心,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们的宗旨,请广大患者放心前来咨询就诊。 联系人:李明凯: 梁锋: 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治愈白癜风费用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naw.com/kjsczz/22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