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要做“跳跳虎” 作为器械运动里门槛最低的运动——跳绳 可谓是“接地气”的选择 然而,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到40多岁的中年人 从每天跳个到个 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伤病 那么,是不是跳绳真的这么容易导致受伤? 每天“打卡”个,28岁女子把脚跳扭了 亚运会在即,28岁的小学老师小熊(化名)迷上了跳绳。她说,感觉自己平时缺乏运动,身体总是不舒服,希望通过跳绳这项“接地气”的运动提升免疫力。。 “运动量不算大,每天也就跳个左右,10来分钟就跳完了。”小熊老师说,自律的她坚持每天“打卡”。 正好前几天杭州降温,小熊老师觉得有点冷,也没有热身,就在家里的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跳绳。跳到多个的时候忽然觉得脚腕有点疼痛,使不上劲,但她坚持“打卡”,咬着牙跳完剩下的圈数。 没想到,休息一夜后也没有缓解,医院急诊科检查,拍片检查后被诊断为踝关节受伤——“距骨骨软骨损伤”。 对此,小熊老师很困惑,不就跳个绳吗,怎么就这样了呢? 15岁姑娘为跳绳长高,脚趾甲“惊现”黑色斑点 15岁的小敏最医院,但她比小熊老师更幸运些。 因为跳绳有助于长高,多练习还能在体测中拿到高分,从去年开始,小敏就在妈妈的监督下,每天跳个、个、个,甚至更多。 最近,小敏突然发现自己的两个大脚趾内侧出现了一个长条型的黑斑,还是对称分布,不痛不痒。她喊妈妈来看,妈妈也一时分辨不出是什么问题,于是带医院指趾甲病专科门诊。 钟剑波仔细检查并了解病史后,认为这是因为跳绳导致的趾甲下淤血,和小敏本身有轻度踇外翻以及反复跳绳导致大脚趾受压有关,不需要特殊处理。小敏和妈妈这才放了心。 钟剑波介绍,在他近一个月的门诊中,就遇到3例因为跳绳等运动导致的脚趾甲受损的病人,都发生在大脚趾,如脚趾甲表面出现横脊、甲下出血等。 跳绳健身效果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合 近年来,跳绳这项难度低、易操作、耗时少、耗能大的运动在无数家庭中风靡起来:快速跳绳10分钟的能量消耗,约等于慢跑23分钟;中速跳绳1分钟,约等于慢跑15分钟。 “如果每天以70~80次/分的速度坚持跳绳20-30分钟,就会有不错的减脂效果。当然,如果没有什么运动基础,跳两分钟歇两分钟,断断续续完成30分钟也是可以的。”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孟祥博表示。 但是跳绳并非人人都适合。孟祥博介绍,下肢肌肉不够强大的人,肌肉(动态保护)不强大,就会用静态的韧带来代偿,从而导致损伤,而体重偏重的人(BMI超过25的人),下肢关节尤其是膝关节不好(半月板、韧带损伤等)的人,也不适合跳绳。 跳绳要循序渐进,注意这几点避免运动受伤 孟祥博表示,跳绳动作不规范,运动超负荷,也容易对身体造成损伤,后患无穷。 首先要做好跳绳前的准备工作:选择有缓冲减震装置的运动鞋,不要光脚或穿硬底鞋。跳绳的地点应选择在有弹性的塑胶地面上不要在水泥地面上。“如果只能在水泥地面(例如家里)跳,可以垫一层有弹力的毯子减震缓冲。” 跳绳开始前要热身3-5分钟,不能图省事不做。跳绳姿势也要有所注意:膝盖稍稍弯曲,脚前掌先落地,别用脚跟着地。不要大幅度地用肩膀甩绳子;正确姿势:上臂夹紧,前臂和手腕发力。如果不这样,只会导致第二天起床时肩膀疼痛。 此外,跳绳的时间也有讲究,不要空腹跳绳,有低血糖风险。饭前三十分钟,饭后一小时,也不要去跳绳。 孟祥博提醒,过犹不及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跳绳也不要过于追求速度,“可以先设定一个小目标,如果第一次跳个很轻松,那么下一次可以尝试增加到个或者个。如果自己也感觉身体可以承受,没有太大的压力,那么就可以继续一点点往上加。” 除此之外,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中,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学会休息和恢复。如果感觉次日膝关节不适,建议休息3-5天,待症状消除后再恢复锻炼。 通讯员:文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naw.com/kjsczz/166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