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 针眼是感受外邪,胞睑边缘生小硬结,红肿疼痛,形如麦粒的眼病。俗名“偷针”,见《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说:“人有眼内眦头忽结成疱,三五日间,便生脓汁,世呼为偷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麦粒肿。 诊断依据 1、初起胞睑痒痛,睑弦微肿,按之有小硬结,形如麦粒,压痛明显。 2、局部红肿疼痛加剧,逐渐成脓,起于睑弦者在睫毛根部出现脓点,发于睑内者,睑内面出现脓点,破溃或切开排出脓后,症状随之缓解。 3、严重针眼,胞睑漫肿,皮色暗红,可伴有恶寒发热,耳前常有臖核,发于外眦部,每易累及白睛水肿,状如鱼胞。 4、本病有反复发作和多发倾向。 鉴别要点 1、眼痈来势凶猛,红肿热痛较剧,化腐成脓范围大,甚则波及全部胞睑,并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漏睛疮其特征为大眦部睛明穴附近隆起疮核,其红肿可波及胞睑,甚至面颊部,伴流泪、流脓,而泪道冲洗可助鉴别。 辨证论治 1、分证论治 (1)风热外袭 针眼初起,痒痛微作,局部硬结,微红微肿,触痛明显。苔薄黄,脉浮数。 祛风清热。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桔梗9g,薄荷9g,荆芥9g,芦根12g,黄芩12g,牛蒡子10g,赤芍10g,甘草6g. (2)热毒炽盛 胞睑红肿疼痛,有黄白色脓点,或见白睛臃肿,口渴便秘。舌红,苔黄或腻,脉数。 清热泻火解毒。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10g,黄芩12g,栀子12g,金银花20g,蒲公英30g,赤芍12g,防风12g,桑白皮15g,甘草9g. (3)热毒内陷 胞睑肿痛增剧,伴头痛,身热,嗜睡。局部皮色暗红不鲜,脓出不畅。舌质绛,苔黄糙,脉洪数。 清热解毒。 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防风12g,生地黄15g,丹皮15g,当归12g,栀子10g,生石膏30g,升麻9g,皂角刺12g,甘草9g. (4)脾虚湿热 针眼屡发,面色少华,多见于小孩,偏食,便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健脾益气,清化湿热。 托里消毒散加减。黄芪20g,党参15g,当归12g,玄参15g,浙贝母15g,薏苡仁30g,茯苓20g,白术15g,白芷12g,桔梗10g. 2、外治法 (1)早期可湿热敷。 (2)用如意金黄散调醋外敷;或用紫金锭研汁涂于患部。 (3)用新鲜芙蓉花叶、蒲公英、野菊花捣烂外敷。 3、针灸疗法 (1)体针:取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阳白、鱼腰、太阳、大椎。用泻法,留针20分钟。脾胃虚者加脾俞、胃俞、足三里,或加艾灸。 (2)耳针:取眼、肝、脾、目 1、目2,强刺激,耳尖放血,每日1次。 (3)拔罐:取大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拔罐。 (4)针挑:在肩胛区找到粟粒大淡红色皮疹,皮肤常规消毒后,挑破皮疹,挑断皮下组织纤维,患左(眼)挑右、患右(眼)挑左。 4、单方验方 (1)初起,用茶叶末调菜子油外敷。 (2)麻线1根,长约30cm,将患侧手中指第二节中部扎紧,6到8小时后,解开麻线。其他疗法宜少食或不食辛辣炙之品,可多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品,尤宜多食水果、新鲜蔬菜。 预防与护理 1、注意眼部卫生,增强体质,避免过劳。 2、有屈光不正者应及时矫治。 3、发病后切忌对局部用力挤压。 4、对于反复发作者,应检查有无消渴病。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